周伟华

探寻中华文物中的“芒种”:节气揭示的中华文明之美

周伟华 文化 2023-06-07 1811浏览 0

央视网消息: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贯穿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历史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。今天(6月6日)我们迎来了“芒种”节气。根据历书记载,“五月芒种为节者”,取名自此时“可以种植有芒的谷物”。这一节气标志着北方开始收割麦子,南方开始种植稻谷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寻“芒种”在中华文物中留下的悠久习俗和文化意义。

image.png


在北方,人们忙着收割,每个家庭享用美味的麦饭。

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。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,人们学会顺应天时、规划农事。芒种时节,麦子成熟呈梅黄色,大江南北的景象都洋溢着丰收和农事的热闹气氛。

敦煌有句谚语说:“风中扬谷,秕者登先。”北方的人们忙着收割麦子,粮食经过打击、晾晒后,还要顶着夏日热风将麦谷扬起,去除杂质,保持饱满,为了充实粮仓而辛勤劳作。据文献记载,唐代天宝年间,河西地区收购的粮食多达三十七万一千余石,约占当时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。而敦煌则是河西地区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。

在南方,人们忙着种植稻谷,稻田焕发新的生机。

image.png

芒种标志着仲夏的正式开始,带来了青梅初熟的季节,也是播种秋粮的最佳时期,因此有了“梅雨稻田新”的说法。宋代诗人陆游曾写道:“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。”因此,芒种也被称为“忙着种”。尽管忙于同时完成收割和种植的工作,但芒种这个节气名称更加强调顺应天时,抓紧播种,以确保丰收。

抓住天时,珍惜时光,从今天起努力奋斗。

image.png

文献记载,从汉朝开始,小麦逐渐在敦煌地区生根发芽,到了唐代,水稻也在这里广泛种植。敦煌石窟壁画巧妙地将种植和收获描绘在同一幅画面中,通过这种“异地同图”的方式,向后人传达智慧的启示。无论是夏收还是夏播,都要抓住时间,抢先一步。正如谚语所说:“小满赶天,芒种赶刻。”这个节气名称“芒种”更加意味深长,提醒着现代人们要抓住有利时机,从今天起努力追求梦想。
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inWenQuShi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发表评论
最新文章